1962年10月25日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中央主席团会议,尽管他提出化解危机的主张让与会者吃惊,但会议还是“一致同意做出妥协”。 10月27日,赫鲁晓夫提出自己对局势发展的新看法,转而强调苏联必须采取强硬态度,中央主席团再次“一致表示同意”。10月28日上午,赫鲁晓夫又召开会议讨论对策,整个会议只有赫鲁晓夫一个人在讲话,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最后,会议确定接受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的妥协建;议。以上现象突出说明了 ( )
| A.苏联领导层团结和谐 | B.在古巴导弹事件中的苏攻美守 |
| C.苏联政府决策机制高度集中 | D.赫鲁晓夫破坏了斯大林时期开创的党内民主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 )
| A.美苏准备再次合作 |
| B.双方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
| C.世界出现了和平的契机 |
| 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 |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 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
| 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 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展示了“公司”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关于历史上的公司,下列认识不准确的是
| A.股份公司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 |
| B.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单纯的商业组织 |
| C.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公司间激烈竞争的结果 |
| D.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
中国政府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4%降低到2005年的约10%,其中工业品由13%降至约9.3%。”这一承诺出现的背景是
| A.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C.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三个组织的出现呼唤的是
| A.加快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融合 |
| B.加快经济全球化中意识形态的淡化 |
| C.加快经济全球化中贸易、金融协调机制的形成 |
| D.加快经济全球化中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