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在发展出城邦的生活方式后,城邦成为其生活的重心。由于希腊城邦的经济基础来自奴隶的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的城邦公民,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与环境的关系。随着古希腊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的发达,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互动的日益增加,让古希腊人在思想上有进一步发展。例如:居住于今巴勒斯坦的腓尼基人就把腓尼基字母传给古希腊人,进而演变出古希腊字母,有助于日后文明的发展。另外,位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米利都,因为东西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有些公民开始运用迦尔底亚(建立有古巴比伦帝国)的天文学知识,观察种种自然现象,并且探索万物从何而来,最后又回到何物。例如在西元前六世纪时,米利都的泰勒斯透过理性的观察,得出水是万物之本的结论,而他的研究成果也激发了其他人进一步的探索。
——摘自台湾高中教材《历史》第三册(三民版)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由于民主政治的需求,公民要想在公共事务中有所作为,就需要有在公众面前演说的能力,而各种知识是演说能力的基础,因此人们需要学习。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教授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
公元前38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建立阿卡德米学园,讲学40多年,除了研究哲学、政治外,他重视自然科学,学园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他的众多弟子中包括有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和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学园存在800多年,因为与基督教宗教思想冲突,公元6世纪被关闭。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他喜欢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散步讨论问题,下午晚上举行演讲会,切磋学习,交流心得。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许多开创性著作。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必修三、选修四(岳麓版)
材料三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贸易使得欧洲人接触到东罗马与伊斯兰文明,由此自西罗马灭亡以来没落已久的欧洲古典学术,在中古后期又重新为西方学者所认识。中古后期大学的建立,便是欧洲文化复兴的产物,它对于强化西方的思想传统贡献甚大。在中古后期,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创立于1088年)以法学见长;欧洲北部的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创立于1170年),则以神学著称。其他早期成立的大学包括英国的牛津大学(创立于1249年)与剑桥大学(创立于1284年)等。据估计十五世纪时欧洲已有八十所大学,可见当时高等教育发达的情形。
大学的建立反映诸多文化进展状况,包括学术活动量的大增,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世界观的扩大(不再局限于修道院中的封闭思想)等。尤其欧洲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希腊罗马古典学术(即古典学),这有赖伊斯兰世界以阿拉伯文编译的古代西方经典,从十二世纪起再度转译为拉丁文,以及东方学者到西方讲学(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灭亡后)。如此的东西文化交流,拓展了西方学者的眼界,使其开始可能产生“超欧洲”的世界观。
——摘自台湾高中教材《历史》第三册(三民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文化兴盛的相同原因,并指出古希腊文明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一、三,指出两次东西文化交流的共同之处与变化,并归纳中古后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古代西方高等教育的特征。(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讷寓要o”——(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4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
(2)据材料二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人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川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黄宗羲、康有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
中国政府为什么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又为什么不放弃武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