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①⑤分别表示某种病菌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细胞,④为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3)抗体在细胞内合成,分泌至细胞外的方式为                
(4)③⑥表示               过程,⑤表示             过程。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8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下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Ba(OH)2溶液,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_______(大、小),原因是_____ ___;A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分两小题,12分)
第Ⅰ小题(7分)
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 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清水培养时间/h
质量分数/%
时间/h
0
12
24
36
0.01
24[来]
10.71
13.68
14.19
14.46
36
9.94
11.99
13.59
13.62
48
7.98
10.06
12.22
11.97
0.1
24
7.74
9.09
11.07
10.86
36
6.12
7.87
9.98
9.81
48
5.97
6.68
7.98
8.56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炭酸—品红试剂是一种______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______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假设细胞a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最可能原因是 _ ___________

第Ⅱ小题(5分)
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壁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与________内分泌腺密切相关,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

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A.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B.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C.测量这些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得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2)由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已知物质A能促进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有人认为:经过不同温度的处理是影响了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请你借助上述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观点是否正 确。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


(4)预测结果及结论:

图1为光照强度一定时,大豆植株在不同O2浓度下,CO2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其中甲曲线表示空气中CO2浓度为a时测得的结果,乙曲线表示空气中CO2浓度为b
(b﹤a)时测得的结果;图2为大豆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受多因子影响的关系图,据图回答:

(1)图1所示,随着O2浓度的升高,大豆植株对CO2的吸收速率逐渐下降,这种影响在外界CO2浓度较______________时对大豆的生存构成的威胁更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我国古代人民就提出要“正其行,通其风”。
(2)图1中曲线的形成除了与光合作用有关外,还与植物的有关。
(3)图1中A点代表的生理意义是
(4)实验表明:在强光下,O2参与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光氧化,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使其产生的______________减少。
(5)图2所示,当光照强度为c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是______。
(6)综合两图,要提高大豆产量,所需的最适外界条件是较高温度、较高CO2浓度、适宜光照和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a~h为操作过程,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牛”技术的操作流程是(填字母)。
(2)图中数字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①
(3)d操作的名称是,图中用到的激素是,过程h常用的方法是
(4)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应注意
(5)将③处的细胞分离进行培养,需在培养皿底部铺设一层细胞,称为饲养层,饲养层的作用是
(6)将早期胚胎移植入受体母牛体内时,需使受体母牛处于状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