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公元前6世纪初时,雅典的贵族家庭可以通过给死去的亲属建造纪念性建筑物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权势,但到了公元前6世纪末时,有一条法律规定说,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筑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这种变化体现了古代雅典
| A.法律保障了民主制实行 | B.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
| C.公民社会日益趋向完善 | D.贵族的政治权利被削弱 |
《论雅典民主政治》一文指出,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再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收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上述规定,实质上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抑制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 |
| B.城邦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
| C.法律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
| D.将保障民主作为最终目标 |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
|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
|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
|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地方到全国的研究都证明,如果考虑到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不过三百个左右的大家族,而且还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以下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族社会与科举考试有必然联系 |
| B.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 |
| C.经济状况与科举制度必然联系性 |
| D.世家大族否定科举制的垄断地位 |
明成祖说:“昔汉制,商贾技艺毋得衣锦绣乘马,朕审之久矣……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这一认识
| A.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
| B.说明汉代以来的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
| C.导致了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化 |
| D.力图强化自商周以来的工商食官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