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雅创教育网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
些?
(2)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在具体实施上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美国),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如何确立的?材料三中美国的是一个怎样的“新的种类的国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如果他(指德国)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他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象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三对华盛顿会议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它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灾难;第二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收回了许多主权,应肯定这次会议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信息,指出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反对过分制裁德国?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指出法国处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法国为什么这样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选择一种观点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材料二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744,657
1,202,000
1916年
2,799,772
1,688,000
1917年
6,623,623
2,937,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146,920
870,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370
1,243,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546
1,384,110


材料三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制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1918年)
请回答:
(1)表一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一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
(2)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1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后来导致这一战略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不能,也不愿意容忍这样。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边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之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量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要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引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引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记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材料一中的“外国人”、“他人”、“任何人”,所指应该是谁?
(2)据材料二,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 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3)据材料三,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4)概括材料四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 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 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四史学界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4)你认为材料4中的“特殊意义”是指什么?结合材料4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