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邈传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①。”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②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指饮酒而醉。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坐得免刑坐:因为 |
B.而臣以醉见识见:被 |
C.应死者乃斩以徇徇:示众 |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还:又,再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③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辅的劝谏才得免。 |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
古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 |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B.①忠之属也 |
②属引凄异 |
C.①战则请从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D.①故逐之 |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①可以一成 |
②以君之力 |
C.①战于长勺 |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
D.①登轼而望之 |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未穷青之技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①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②然。
(《世说新语》)
【注】①子:植物的果实。这里指李子。②信:确实,的确。
(1)请将王戎的推断过程补充完整。
“树在道边”,意味着 ;“多子”,说明 。如果李子味道好,应该早就被采摘光了。所以,这一定是苦李。
(2)这则短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上面的故事可用“讳疾忌医”来概括。“讳疾忌医”的意思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立有间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B.居十日,扁鹊复见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C.桓侯故使人问之 |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D. 汤熨之所及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根据上文所揭示的道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未尝言人臧否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