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1)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人文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四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欧洲出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 材料二中梁启超所归纳的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分别有哪些重大史实。
(3)欧洲的人文主义起源于什么时期?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这句话?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和“近代社会”分别指什么社会,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4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多 |
13000 |
75 |
1625 |
材料2: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请回答:
(1)简要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
(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3)简述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2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事,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2)秦二爷的企业到1916年前后为什么最为红火?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1865年请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
材料2:1865年李鸿章以4万银两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的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人民网资料
材料3:1872年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由于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所以从1873年到1885年这12年间,江南制造总局总共制造了4条船。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制造总局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暮气沉沉,业务不振。
——王国慧《江南制造总局的今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对中国近代的积极影响。
(3)综合材料3,分析江南制造总局起步和艰难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进口棉纱(万担) |
进口棉布(万匹) |
1872年 |
5 |
1244.1 |
1890年 |
108.2 |
1556.1 |
时 间 |
出口棉花(万担) |
1871~1873年 |
0.8486 |
1891~1893年 |
290217 |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3: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每包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4: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纱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什么经济形式?图二所示现象的大量出现对图一反映的经济形式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2,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3)结合材料3、4,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