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日:“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A.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阙:欠缺 |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综:综合 |
C.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赡:充足 |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沉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 )
①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②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③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④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
⑤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⑤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译:
(2)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
B.鸿并绝不娶并:全部 |
C.简斥数妇简:直接 |
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就:投身、屈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B.因为执勤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以观夫子之志耳 / 舞幽壑之潜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邻 家 耆 老 见 鸿 非 恒 人 乃 共 责 让 主 人 而 称 鸿 长 者 于 是 始 敬 异 焉 悉 还 其 豕 鸿 不 受 而 去 归 乡 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②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伶①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②,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③,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马伶传》)
【注释】①伶:戏剧演员。②肆:戏台。③引:发声。刻:刻画,指唱歌。商、羽:都是古代五声之一,此处指曲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兴化于东肆列:安排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C.今日幸为开宴幸:希望
D.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过:经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梨园以技鸣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坐客乃西顾而叹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C.既奏,已而论河套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D.去后且三年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②坐客乃西顾而叹③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④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⑥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A.①⑤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兴化部和华林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B.在新安商人的宴会上,马伶耻于与李伶一起演出,因此离去。而兴化部又不肯换人表演,就停止了这场演出。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兴化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5.(1)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2)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②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
注:牸(zì)牛:雌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将异居 异居:住到别处。 |
B.县司累政不能决累政:多次审理。 |
C.允济遂发蒙发蒙:揭示原委。 |
D.结庵守之结庵:搭建草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
B.但归,不烦守也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
C.若遇盗,当来告令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
D.果得盗葱者如言果得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 |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 |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 |
阅读李密的《陈情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见:看见。 | B.舅夺母志夺:改变。 |
C.除臣洗马除:除去。 | D.责臣逋慢逋:逃脱。 |
下面各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下面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 B.至于成立。既无叔伯 |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是以区区不能废 |
以下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