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居住)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
B.坚壁不出壁:营垒
C.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 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 兼掌关禁、海禁。
B.“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C.“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因大稔:庄稼成熟。
B.大亮献之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C.深昔旨乖:违背。
D.亲戚孤遗为大亮所养鞠:亲自。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C.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设士舍,其出入制:限制
B.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论:议论
D.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罪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ī)、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能:擅长
B.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胜:尽,表达
C.于辞无所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D.至于引不齐,巧拙有素引:运用

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文以气为主,气清浊有体。②盖文章,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
B.①王粲长辞赋。②是以古之作者,寄身翰墨,见意于篇籍。
C.①文人相轻,自古然。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固小之。
D.①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②不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⑶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曾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科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科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功名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尽之约侈:奢侈,浪费
B.念有所,必发之于此属:倾注,专注
C.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边界,边境
D.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可知也存:思念,思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有既富矣,始复为文尔其无忘父之志
B.慨然有志功名者也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得其文而异之,献于上又贤良方正策入等
D.又《易传》未成因长句,歌以赠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进士选拔考试后,又参加茂材异等制科考试却没有考中。回家后,他烧掉原来所作的文章,发愤苦读。
B.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游历京都,得到欧阳修的举荐,没有再经过考试,苏洵就被征召到舍人院试用,可他没有就任。后来又被特别选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C.苏洵因为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时很出色,他的名声在天下越来越响。
D.苏洵做霸州文安县主簿时,编纂大常礼书。礼书编纂完后,尚未来得及报告皇上,便因病去世,享年58岁。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