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清朝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 B.土地兼并 |
C.稳固自然经济 | D.减轻地租 |
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有
①分到了田地 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 ③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债务 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
C.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
著作 |
内容 |
|
A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 |
B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C |
《新民主主义论》 |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D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 | B.维新思潮 |
C.马克思主义 | D.新文化运动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元朝的高压统治 | D.科考功名的需要 |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