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亲 政 篇
【明】王鏊
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选自《明代文集》,有删改)
【注】①交:交通,通气。②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不过
 
B.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象:好像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3分)
 (2)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3分)
(3)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安字安石,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安妻,刘惔妹也,既见己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 “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时苻坚强盛,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张)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谢)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门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及薨,年六十六。帝赐东园秘器等,赠太傅,谥曰文靖。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②衡门:简陋的房屋。③刘惔:字真长,沛国萧人,汉室之裔,历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故世称刘尹。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亦深之    器:器重 
B.及万废,安始有仕进志   黜:罢官
C.时苻坚强盛,众,号百万率:全部
D.既罢,还内,过门,心喜甚   限:门槛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谢安“沉静有识”的一项是
①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
②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
③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④(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
⑤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谢安与孙绰等人泛舟,海中风浪汹涌,谢安谈笑自如,与众人恐惧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B.谢安喜欢独处安静,无意于为官,到了四十多岁才有进入仕途的意愿,此后果然不同凡响。
C.面对苻坚大兵压境,晋朝京师震恐,谢安却命人驾车出游,与张玄下围棋,以别墅赌输赢。
D.谢玄打败苻坚的消息传到谢安府中,谢安只显示出些许高兴的神色,然后继续与客人下棋。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2)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江阴邑令战死
(明)李诩
六月廿三日,邑父母钱公晚出擒倭,被杀,从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御之于石撞,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有团长吴兑死之,公祭以文曰:“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追贼之往,百人免而汝独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伤,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一劝一惩,风纪攸系,汝其有知,信予心而颔之。尚飨。”是文既书于轴,因无暇发,留于前库中。
公从兵宪王公从古命,方率邑兵援靖江,不虞侵城之至也,得报,亟驰接战,身罹数刃,马跃陷泽中,不幸死。贼且持公首悬于营,募谍者得之,始克完殓。
夫公之死,非仓卒遘也,乃平日所素植也。夏季应支俸,己独不支,曰:“民伤如此,何以俸为?”潜以印印其里衣,已预计郊原之莫辨矣。呜呼伤哉!始闻倭信时,各乡民拥入城者几万计,王公将不纳,钱公独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于难。王与任公同入城,万民齐声呼曰:“惟苏州任兵爷救得小民,王兵爷在此,我等无靠。”哭声震天,余所亲见,诚哉莫作乱离人也。识者曰:“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使王肯上下同心,以保民为计,钱公岂遽及此哉!”
钱公名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庚戌科进士,中时年二十六,战死时才三十一岁耳。
【注】①兵宪:领兵的长官。②任公:苏州领兵副帅任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予心而之颔:点头。
B.不侵城之至也虞:忧虑。
C.身数刃罹:遭受。
D.乃平日所素也植:这里指埋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吊之
吾尝终日思矣
B.汝有知
渥然丹者为槁木
C.夫公
予犹记周公被逮
D.保民为计

至通州,几不纳死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钱錞在抗倭斗争中的典型事迹及其死难经过与原因,刻画了一个果敢顽强、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
B.钱錞不顾主将王从古反对,毅然挺身担责,接纳数万乡民入城,使他们免于倭患,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C.作者以倒叙手法开头,引发悬念,选取钱錞的祭文、“识者曰”等材料来组织篇章,使文章详略得当,文势起伏。
D.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抗倭英雄钱錞的钦佩之情,但结尾纯客观地交代其名号、籍贯、履历、年龄等,与此前描写显示的情感不一致。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伤如此,何以俸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通“疲”
B.故不如先秦、赵斗,使……相斗
C.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身,亲自
D.楚王令羽诛之阴,阴沉地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使人追宋义子,及齐,杀之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饮酒高会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怀王使项羽为上将军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病日(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臣郎中(授官) 蒙国恩(寻求) 侍东宫(充当、任)
C.奉圣朝(及、至) 淋浴清化(蒙受) 夙疾病(绕)
D.供养无(主人) 不赴命(致辞) 实为狼狈(难堪)

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痛说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力陈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为不能做官着力铺垫,写得凄婉悱恻,令人同情。
B.第2段,作者陈述自己因官府逼迫,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从情、理两个方面陈说,写得诚挚恳切,让人感叹。
C.本文前两段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后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真情,成功地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打动了晋武帝。
D.最后一段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