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 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
1949年5月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把德国分为两个敌对的主权国家。这种分裂()
①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
②是美苏争霸的产物
③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为基础
④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英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在某个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了“围堵”、“解放”、“多米诺骨牌”、“威慑”、“遏制”等概念。这些概念出现的时期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B.一战时期 |
C.二战时期 | D.冷战时期 |
1931年6月,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拟成“解决满洲问题方案”,要求关东军首脑部在一年里避免卷入黑龙江省排日活动而产生的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只限于在局部范围内处理,不扩大其范围。但事实是3个月后出现了九一八事变并扩大化。九一八事变反映了
A.中国排日活动刺激九一八事变爆发 | B.日本军方不希望发生九一八事变 |
C.日本文官政治和军人政治的二元化 | D.日本要打破华盛顿体系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