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20年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耍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自18世纪后期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外移民的涌入 |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C.没有天灾人祸 | D.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回忆的这一情景发生于
A.民国初期 | B.国民政府前十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
佃农(%) |
半佃农(%) |
自耕农(%) |
1935 |
29 |
24 |
47 |
1936 |
30 |
24 |
46 |
1937 |
37 |
26 |
37 |
1938 |
38 |
27 |
35 |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