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2年(清乾隆59年),清廷命福安康会同西藏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共同筹议西藏善后章程,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章程》主要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廓尔喀、布鲁巴克、哲孟雄等毗邻国家写给达赖、班禅的书信,必须报明驻藏大臣译出查验,并代为酌定回书......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特赐一金瓶,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7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然后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
——摘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1959年5月,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三反(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为内容;第二步,以实行分配土地为内容。......明令宣布那些参加叛乱的上层反动分子、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由原耕种的农民耕种,并在今年实行"谁种谁收",以后再行分配土地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的土地和多余的农具、耕畜、房屋,一律仿照内地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对牧区的政策,应当同农区有所不同。......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人身依附,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农奴主及其代理人的一切封建特权,废除寺庙的一切封建特权(包括委派官员,管理市政,私设法庭、监牢、刑罚,没收财产,流放人民,私藏武器,干涉民刑诉讼,干涉婚姻自由,干涉文化教育事业,破坏生产等)。......必须迅速地确定所有制,以安定牧区人民的生产情绪,没收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分配给牧民,实行“谁放牧归谁所有”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仍然归牧主所有,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
——摘编自《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
回答:
(1)《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在对西藏的治理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其对促进清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有何重要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点, ( 6 分)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西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交通方面建设成就? ( 4 分)
材料三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藏商品能源供应严重不足,大部分农牧民的生活用能仍然依靠薪材、畜粪和枯杆等生物质能源,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压力。加快实现传统能源替代已经成为保护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我国西南生态屏障的迫切任务。
阅读下列《全球通史》中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l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能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但是,这一扩张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作后盾,这就说明了伊比利亚国家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新帝国。它们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诚然,有数十年工业的西班牙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场的突然发展而受到促进,然而,约l560年前后,工业的发展停止了,随即开始了长期的衰落。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l839~l 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前后)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得以扩张及其在l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度,并简要评析。(6分)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初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初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l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签盖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邮戳的纪念章,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运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材料三所反映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材料二“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材料四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4分)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二、三,简要说明魏源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据材料一概括宋元书院与官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书院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