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 |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贫者自南海还 |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 D.名达于缙绅间 |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A.垣 | B.墙 | C.垣墙 | D.周 |
本段从、、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作者又具体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和及心情的。
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是,以动显静的句子是
,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是:这 |
B.以待子不时之需需:需用 |
C.顾安所得酒乎顾:看一看 |
D.飞鸣而过我者过:从……经过 |
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写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迷人秋夜。 |
B.《后赤壁赋》写的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 |
C.这两篇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它们描写江山胜景,字字如画。而同一风月,随着节序的推移和心情的变化,又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它们把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写得理意透辟。 |
D.前后《赤壁赋》中,情感的变化都是由乐至悲,再由悲到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 B.当其欣于所遇 |
C.录其所述 | D.其致一也 |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戆①子 记
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②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③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释】 ①戆:性情憨厚而刚直。②侑:劝,陪侍。特指饮食方面。③眴:眼珠转动,以目示意。下列对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辈兴阑矣阑:尽。 |
B.胡为来哉?胡:胡乱。 |
C.有益无损益:增加。 |
D.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短:过错,缺点。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属于描写戆子对其主“效愚忠”的一组是
①戆者厉声曰……挥拳逐去。②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
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④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⑤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⑥奉命戍边,出狱治装。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戆子”作记,只是借题发挥,实际上是对朝廷言路及用人制度进行辛辣讽刺。 |
B.作者善于通过动作和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描写“黠者”和“戆者”动作行为的句子,非常传神。 |
C.本文语言朴实,简炼生动,虽然篇幅不长,但三个不同品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D.这篇文章把几个人物放在一起写,显得拉拉杂杂的,如果全篇只写一个人,效果会更好。 |
翻译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 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
⑵ 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
⑶ 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大概 |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恐怕 |
C.虽细事不苟也马虎 | D.辄一扣之求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求知于人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
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
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