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抚膺:拍着胸脯

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尝谓其徒曰
B.业劝其主继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译文:                                                        
(2)帝以业老于边事。
译文:                                                          
(3)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1)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1)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 sǎng
选出对下列加点实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可久也。丧: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B.孺子其图之!孺子:儿童、小孩。
C.或敢有他志,以君义。辱:使受辱,译成“辜负”。
D.子显以致命于穆公。致命:传达意见。

选出“其”字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孺子其辞焉! B.孺子其图之!
C.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D.吾其还也。

将以下几句话分为四组,最能表现子犯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①孺子其辞焉 ! ②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 ③父死之谓何?
④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⑤仁夫公子重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下列译句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①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②仁夫,公子重耳!

A.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B.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C.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D.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的建议,因为距离太远,奔丧太危险了。
B.因为容易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所以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提出的让他趁丧乱之际回国夺权的建议。
C.穆公即秦穆公,乃“春秋五霸”之一,他高度评价了重耳拒绝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是“义举”,重耳是仁爱之人。
D.子显就是上文的“显”,也是文中的“客”,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他非常重视重耳的“哭而起,起而不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最迁邯郸令。泰和二年,迁翰林修撰。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俄转翰林直学士。贞祜初二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兴定元年,拜礼部尚书。又明年,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金史•赵秉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最迁邯郸令课:督促
B.使臣死而有益于国使:假使
C.犹胜坐廪禄为无用之人糜:浪费
D.又明年,贡举知:掌管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秉文尽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②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
③五年,复为礼部尚书④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
⑤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⑥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秉文文才出众,得到皇上器重。他受命撰写赦文,以表达朝廷悔悟哀痛之情,文章写得辞情俱尽;所拟写的《开兴改元诏》广为传诵,感人至深;辞官几年后,尽管年纪很大了,还是被皇上召回重新任礼部尚书一职。
B.赵秉文为政有方。任职平定州时,赵秉文为政从宽从简,没过多久,辖区盗贼全都不再出没;而其前任为政苛刻,好用刑,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C.赵秉文积极建言献策。他曾建议出其不意攻打敌军守备空虚处,以解山西之围;还建议派熟悉市场情况的近臣掌管宝钞流通之事,并采取措施促进宝钞流通。而他的主张也得到了统治者采纳。
D.赵秉文为国家安危深谋远虑。他劝谏君王要俭勤、慎兵刑,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攻打汴京的敌军退却后,他反对庆贺,提出应当安抚百姓的主张,使庆贺之事被取消了。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2)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乎人也。少知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灵帝崩,代王叡取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候,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莸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后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表以为怀贰,陈兵见嵩,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众皆恐,欲令嵩谢。嵩不动,谓表曰:“将军负嵩,嵩不负将军!”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
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评曰:刘表,有威容,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选自《三国志·刘表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亦合兵襄阳军:驻扎
B.若不然,固将择所从:顺从
C.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袁绍举:举荐
D.欲令嵩谢:谢罪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表“外宽内忌”和“好谋无决”的一组是 ()

A.①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②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
B.①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
C.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②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D.①陈兵见嵩,持节将斩之。②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傕、郭汜为了拉拢刘表,就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天子也都默许了这一任命。
B.刘表先是打败了袁术和孙坚的联军,又和北方的袁绍联合。然后又向南攻占了长沙、零、桂等地,占据了汉南广阔的地区。
C.韩嵩曾劝说刘表归附曹操,并且劝刘表让刘表的儿子到曹操那儿做人质,因而被刘表猜疑,差点儿招致杀身之祸。
D.韩嵩的谋略.刘备的才干都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这些人不被重用正是刘表决断不力,对他人疑神疑鬼的具体表现。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
(2)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于南亩之农夫南亩:泛指农田
B.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C.多于在之粟粒庾:露天的谷仓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独夫:孤单的人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蚓无爪牙
B.灭六国者六国陈胜者,阳城人
C.后人哀之不鉴之缦立远视,望幸焉
D.瓦缝参差,多周身之帛缕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最终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讽谏唐王朝不要悲剧重演。

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分】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合。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③差,病愈。后作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两:再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氏所养②吾固知謇謇之患兮
B.①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②君既见录
C.①留养之②求假暂归
D.①岂有禁人在狱心自安乎②不抚壮弃秽兮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翻译下列两句。
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②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