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2)故不意也
(3)寡人与(4)长跪而之曰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仿照示例,请从A.B选项中选择一句,作一个朗读设计。
温馨提醒:朗读设计的脚本丰富多样,但以体现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为佳。
示例: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朗读设计:应读出威胁的语气,突出重音“天子”、“百万”、“千里”,表现秦王炫耀自己的强大的权势,想要威胁唐雎,使他屈服,要展示出秦王凶狠残暴的性格。
A.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 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选择句。我的设计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14分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⑴、陶后有闻()⑵、亭亭净()
⑶、可远观而不可玩焉()⑷乎众矣()
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文言文阅读(共14分)
《黄生借书说》选段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⑴家贫难____________⑵省记____________
落落大满____________⑷一说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的词“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⑵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论证了什么观点?

【甲】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然得而之以为饵(腊肉) 赋其二(每年)
B.若之乎(怨恨)   则久已矣(困苦不堪)
C.吾恂恂起(表修饰的连词)黑质白章(表并列的连词)
D.商女不知亡国恨(歌女)谨之(喂养)

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B.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烟笼寒水/月笼沙

下列句子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触草木,尽死; B.言之,貌若甚戚者。
C.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D.言之,貌若甚戚者。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一副朦胧迷离的画面。
B.“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C.“永之人争奔走焉”最重要的原因是毒蛇可以治病。
D.第二段中蒋氏的捕蛇遭遇可用成语“九死一生”来形容。

对比选文写法与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关心百姓疾苦,乙文担忧国家命运,这两位作者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B.同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恶,乙文主要运用了陈后主的典故讽刺了晚唐官僚贵族醉生梦死的腐败空虚生活。
C.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先议后叙,乙文是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
D.甲文的主旨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乙文的主旨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准确的一项()

A.太医以王命聚之(太医借皇上的命令招募能捕蛇的人。)
B.几死者数矣(几次都差点死了。)
C.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如果我的蛇还在,就可以放心地睡。)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好像可信。)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乙】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①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②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⑥,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选自张岱《白洋潮》⑦)
【注释】①遄(chuán):迅速;②擘(bò)翼:张开翅膀;③蹴(cù)起:涌起;④镞镞:同“簇簇”,聚集;⑤辟易:惊退;⑥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⑦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如银线仅:(2)吞天日沃:
(3)轰怒非常非常:(4)始定颜:
下列划线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并有乘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D.而旗尾不沾湿。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
再 近 则 飓 风 逼 之 势 欲 拍 岸 而 上。
翻译下列语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甲文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试结合文段说明一下。


甲乙两文同写浙江之潮,结合课文,谈谈它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