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4分)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
材料四中提到的宪法,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五提到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指什么?(3分)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情。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历史环境不同,爱国主义的内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国安得不强?
材料二呜呼国民!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背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险,以及朝夕企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有五国公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 ——以上材料均引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领导禁烟运动
1843年,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发表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创办一批近代的工业、教育和国防事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事业
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商战”思想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1895年,台湾爆发“反割台斗争”;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的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掀起反清革命高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临时约法》
1912一1922年,以“实业救国”为理想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请回答1~3题:
材料一、二中的两段话分别与材料三中的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4分)
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前期的爱国主义演进的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2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1~2题:
据材料一中卢梭对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等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 ——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材料四穆罕默德·阿里是“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请回答1~2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古代东西方都注重人文主义,但二者差别极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为欺诈。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材料三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四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地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1~4题:
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列举材料三中汉代和两宋时期“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们的独特贡献。(4分)
材料四中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迥异,试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