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阅读材料: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是第二次。”阅读下列第二次“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尽量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他在广东时穿佛教僧衣,到北京后则穿儒服。
徐光启------认为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可以帮助人心世风的好转。他更欣赏的当然还是西方人对待客观事物的分析的思想方式和科学知识。------他的后半生大都倾注于介绍、实验和应用西法莱救助明朝的危机上面,其实际的意义却又超出于此.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当时的欧洲处于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产生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目前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仍然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央这种独特的样子,就是当年利玛窦发明的权宜之计,想不到沿用了几百年而不变,与其他国家的世界地图截然不同。————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樊树志先生认为,佛学传人中国对于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已经人所共知;而“第二次”的影响可以与之相媲美,或许更胜一筹。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二次“外国知识线”与中国接触的主要内容、方式。
(3)你如何理解第二次中外“知识线”接触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更胜一筹”的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20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即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自古以来的政治发展史中,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这表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使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美)詹姆斯·罗伯特
材料二:下面为唐朝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中的图2说明新生的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中国唐朝和美国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与法律有关的规章。——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3)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政治和经济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领域。古代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长期领先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1)材料中所指秦朝创立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它是何时结束的?
(2)请以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为例,对材料中所说的“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做一简要阐述。
(3)材料称“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为什么?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4)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材料三:“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杼轴、纂组都为纺织的意思)。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矣。”——《明神宗实录》
材料四: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世宗(雍正)实录》
(5)材料三中体现的情况实质是什么?在这种背景下,你如何看待材料四中雍正帝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