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鹊招鹳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遂 俯 冲 鹊 巢 衔 一 赤 蛇 吞 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⑴鹊其上()⑵古木上()
⑶若相状()⑷二鹊招鹳援友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看法。
材料链接(一)唐朝上元年间,华容县有一头大象,来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卧下。它的脚掌扎进了木刺,这家人帮它取了出来。大象伏下身子让人骑着,走进深山里,用鼻子刨开土,取出数十根象牙来报答他们。
材料链接(二)《光明网》报道:10月29日,在苏州阊胥路,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摔倒,造成腿骨骨折,十分钟内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一名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

【古文阅读】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选自《孔子家语》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④则商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1.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如入芝兰之室”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丹之所藏者赤 B.水陆草木之花
C.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D.左臂挂念珠倚之

[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菊圃记
元结
舂陵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2) 菊 非 可 恶 之 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时远致之()(2)再来也()
(3)君子自其身()(4)而忍蹂践尽()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是更为之圃贤材人远矣 B.近登望无丝竹乱耳
C.菊助兴之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D.忍蹂践至尽温故知新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古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学记·虽有嘉肴》)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2)虽有
(3)学半(4)思而不学则
与“不知其善也”的“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乎 B.回也不改
C.人不堪 D.如言(《河中石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有些同学的理想是将来能成为一位好老师。请根据[甲][乙]两文的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邹与鲁讧。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慢上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梁惠王下》)
[注] ①讧:交战。②有司:与下文的“长上”都指官吏。③莫之死:没有百姓为他的长官而死。④疾:憎恶。⑤转:弃尸。⑥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百姓,百姓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⑦反:报复。⑧尤:责备、归罪。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语
(1)民不以封疆之界(2)神弗
(3)小大之(4)诛之,则不可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

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 指用【乙】文原句回答),【丙】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可以用【甲】文中哪些语句来印证?

【甲】采用方式进行说理。【乙】【丙】采用方式体现自己的主张。
三段文字均表现了共同的政治思想,请你结合文章探究一下这种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