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
比较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下列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乃见 |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宴酣之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本文的作者是,字,河东人,代文学家,他和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给加点的字字注音
参差披拂 () 犬牙差互()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许:(2)不可久居居: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②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使:假使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衣素衣而出()天雨()
子亦犹是也()岂能无怪矣()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衣缁衣而反 B.尊君在不
C. 不亦说乎 D.迎而吠之句子翻译。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期日中()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向元方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阐述理由。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