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做“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的电路如图所示。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图。要求灯泡L1、L2并联,开关S1、S2分别控制灯L1、L2,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1的电流。
(2)为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他还应该继续测量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电流,然后才能归纳得出结论。
(3)在实验中一同学刚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反向偏到最左边了,于是他立即断开开关,请你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电阻大约为 ,有两个规格分别为“ “的 滑动变阻器和“ “的 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为 。
(1)本实验中应选择 滑动变阻器(选填“ ”或“ ”)。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
(3)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断开开关,更换小灯泡
.检查电路是否断路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问题解决后,继续进行实验,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右”或“左”)端移动,直到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
(5)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测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下面是小聪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为方便测量力臂,应将杠杆调节到 位置平衡,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左”或“右”)端调节。
(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 点处挂6个钩码,如图甲所示,则在 点处应挂 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3)图乙是小聪利用弹簧测力计做的某次实验情景,已知杠杆每格长 ,钩码每个重 ,请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1 |
|
0.15 |
3.0 |
0.10 |
上述实验数据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
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见下表。
试验次数 |
物距 |
像的性质 |
像距 |
||
大小 |
正倒 |
||||
1 |
30 |
实 |
缩小 |
倒立 |
15 |
2 |
25 |
实 |
缩小 |
倒立 |
17 |
3 |
22 |
实 |
缩小 |
倒立 |
18 |
4 |
18 |
实 |
放大 |
倒立 |
22 |
5 |
15 |
实 |
放大 |
倒立 |
30 |
6 |
13 |
实 |
放大 |
倒立 |
43 |
7 |
9 |
虚 |
放大 |
正立 |
无法测量 |
8 |
6 |
虚 |
放大 |
正立 |
无法测量 |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供了如下三种不同焦距的透镜,则小明所用透镜的焦距 为 。
(2)比较物距 与焦距 的关系,可得出:
①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 。
②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 。
(3)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 .(选填“ ”“ ”或“ ”
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 小灯泡的电功率。
(1)电源电压为 ,小灯泡的电阻约为 ,有两个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甲标有“ ”乙标有“ ”,实验时应该选择滑动变阻器 (选填“甲”或“乙”)。
(2)小明将实验数据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 |
灯泡两端电压 |
通过灯丝电流 |
灯泡电功率 |
灯泡亮度 |
1 |
2.20 |
0.28 |
比正常发光暗 |
|
2 |
2.50 |
0.30 |
正常发光 |
|
3 |
2.80 |
0.32 |
比正常发光亮 |
①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写出一条即可);
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
(3)小明用上面的实验器材测量电阻 阻值时,发现电压表已损坏,重新设计电路,选了一个阻值已知的 ,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他先将导线 端接到电流表“ ”接线柱上,电流表读数为 ,后将导线 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读数为 ,则 的阻值为 (用已知字母表示)。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为便于开展实验探究,热源相同时,我们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加热的时间”,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室温度计就是应用这种转换思想测量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温度计中的液体便膨胀或收缩,从温度计中 的变化便可知温度的变化。
(2)下表是小明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名称 |
液体质量 |
液体初温 |
液体末温 |
加热时间 |
液体吸热情况“多”或“少” |
甲 |
10 |
30 |
40 |
6 |
多 |
乙 |
10 |
30 |
40 |
3 |
少 |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明采用的是 (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
③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从物质吸热能力角度考虑,应选 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