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 B.泉州口岸的开放 |
| C.西域都护的作用 | D.对外交流的繁荣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A.封闭保守 | B.精耕细作 | C.耕织结合 | D.艰难脆弱 |
日本《选择》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
|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
|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
|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它在防止大规模战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解决一些地区性冲突事件和重大危机中又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2006年10月9日,朝鲜不顾联合国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公然进行了核试验,这表明
| A.联合国在处理地区间问题上没有约束力 |
| B.多极化格局下,联合国的作用有待加强 |
| C.法西斯分子卷土重来,欲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
| D.朝鲜开始崛起,成为了国际格局中的又一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