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留学日记》中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据此推断该日记应写于
A.维新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国共合作时期 |
法国史学家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立了国家 |
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
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族,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
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 B.社会思潮的变化 |
C.社会上层的倡导 | D.传统文化的影响 |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 )
A.柏拉图 | B.亚里士多德 |
C.苏格拉底 | D.普罗塔哥拉 |
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象《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
“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下列人物与其评价不一致的是()
A.泰勒斯----西方的“哲学之父” |
B.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C.柏拉图----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D.康德----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