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 | B.苏联 | C.日本 | D.德国 |
1978 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对这种做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基本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D.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
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阅读 1850~1949 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年份 |
1850 年 |
1887 年 |
1914 年 |
1936 年 |
1949 年 |
人口数 (千人) |
414 699 |
377 636 |
455 243 |
510 789 |
541 670 |
人均收入(元) |
43.8 |
35.9 |
41.22 |
50.51 |
34.98 |
A.1850~1887 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1887~1914 年人均收入增加与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辛亥革命有关
C.1914~1936 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D.1936~1949 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和“三面红旗”有关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而且要“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B.制度是![]() |
C.古代美洲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