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
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
A.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 | B.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
C.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 D.顽强抗击八国联军入侵 |
坐落在天津市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纪念馆。后殿陈列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 | 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时期 |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C.甲午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 | D.鸦片战争 |
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加剧了中国人的危机感,由此引发了“扶清灭洋”和“维新变法”两种救国方案。这两种救国方案的根本差别在于()
A.首要目的 | B.发展前途 | C.对外观念 | D.对清政府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