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7月16日某省委的小组讨论中,省委书记讲了个造桥的故事:“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也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真正形成财富的就是那一笔。”这说明( )
| A.应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 B.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 |
| C.单纯的GDP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 |
| D.GDP是国际通行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 |
上海市一所中学的学生自发成立军事社,他们关注国防动态,订阅军事书籍,探
讨军事科学知识。这一事例对我们的启示是青年学生
| A.可以通过政治结社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 |
| B.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国防观念和国防素质,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
| C.要积极履行公民的国防义务,用实际行动参与国防建设 |
| D.要从思想、精神、知识和技能各方面全面适应国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体性与首创精神。这是因为
| A.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B.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
| C.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 |
| D.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中学生,对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应有态度是
|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少数伟人的事,与我无关 |
| B.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
| C.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议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
| D.肩负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 |
| B.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
| C.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
| D.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年由过去的“吃喝年”逐渐发展成为“休闲年”,“网上过年”应运而生。“网上过年”在给人们提供新的过年方式的同时,也让传统习俗在高科技条件下找到了与年轻人的亲和点。这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 |
| B.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
| C.只有利用网络,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
| D.“网上过年”已经取代了传统过年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