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793年6月3日通过的关于将流亡者产业分成小块出售的法令,自霜月二日(1793年11月21日)起棱椎广应用于所有国有产业,已被收归国有的慈善机构和教育事业
的财产,已
被处决的犯人和被流放的神甫的财产均按同样办法处理。把土地分成小块诚然能使相当数量的农民从此拥有土地或使更多的农民能扩大其农庄。……1793年6月10日法令允许按人口平分市镇公地,使每个居民都能分得一份土地。
——勒菲弗尔《法
国革命史》
材料2 这一时期(19世纪末),法国农业发展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缓慢,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法国虽然土地肥沃,气候良好,但单住面积产量并不很高。当时,法回几种主要作物的产量只居世界第11—17位。
19世纪未,法国共有农户560多万,农业人口占60%以上。耕种5公顷以下的400万户(占70%以上),只有650万公顷土地。……小农抵押借款的数额增加到250亿法朗,大批破产农民开始沦为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农民贫困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机器和农艺科学的广泛应用,并间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材料3 自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速一点看英国要算最革命的国家。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材料4 历史学家们普追同靠大约从1688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这段时间是大土地所有者集团的黄金时代。他们在这个国家(指英国)的一些重要地区中迅速的扩展自己的势力。这种扩展往往以牺牲小乡绅的、特别是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是一个农业技术正在革新的时代,……因为使用新技术花费大大,中小农民难以支付。毫无疑问,那些大的农业集团通过高利润,低成本而获得大部分增长益。
——B.摩尔《民主和专制的杜会起源》
回答:
(1)比较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对土地的处置方式有何不同?
(2)结合有关材料和教材中的知识说明马克思所说的“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指的 是什么?马克思为什么因此说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 6分)
(3)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经营的不同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4)通过以上材料,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请列举一位与此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2)材料二中,图1、图2的广泛使用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3)材料三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四
材料五
材料六 2010年4月3日上午,曲阜在孔子诞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春季祭孔仪式,拉开了2010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序幕。
(1)依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指出人物A、B、C分别是谁?A、B是如何发展C的思想的?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3)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3分)
(5)简要说明材料五中两位人物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或措施)及其主要目的。
(6)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战争的新变化。
(2)两次大战后形成的和平局面各具哪些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2分)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4分)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利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该直接交还中国。”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和兰辛、劳和·乔治与贝尔福走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论也强调中国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代表的一致赞扬。”但是形势很快就起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联。原本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实力过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4月23日,“三巨头”会议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和·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他们明确地要求中国对日本做出让步。
材料三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英、美派观察员列席中日双边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前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胶济铁路归还中国……《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国务卿休斯解释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公约的核心是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材料四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报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感谢日本驱逐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中国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德国也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材料五(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宗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山东问题的由来。
(2)根据材料二,思考英法美等国对中国外交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三,回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有何不同?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材料五中“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指什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