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
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甲中C→D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_个营养级,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 _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50只鼠,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鼠50只,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_______只。
下图为黑藻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A—D 表示反应过程,①—⑥代表物质。
下表为将该黑藻培养液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保持适宜的酸碱度和温度时,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溶解氧的变化记录。(注意:操作Ⅰ、操作Ⅱ和操作Ⅲ为连续操作)
操作![]() |
操作Ⅰ |
操作Ⅱ |
操作Ⅲ |
黑暗4分钟 |
第5分钟给于光照 |
第7分钟时填充CO2 |
|
密闭容器中溶解 氧量的变化 |
溶解氧由220微摩尔连续降为200微摩尔 |
溶解氧先增加,后不再增加而稳定 |
溶解氧2分钟连续增加30微摩尔 |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进入叶绿体穿过__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D表示____________过程,⑤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给于光照时,瞬间④的变化为____________,在填充CO2时,短时间内C3 化合物的变化为____________。
(3)在操作Ⅲ中,2分钟黑藻光合作用产生O2是____________微摩尔。
(4)分析操作Ⅱ中溶解氧先增加,后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从而使其分泌,经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表明机体还可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刺激迷走神经 |
3min |
8 |
3min |
8 |
3min |
8 |
注射促胰液素 |
1mg |
11 |
2mg |
37 |
3mg |
62 |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
3min和1mg |
43 |
3min和2mg |
88 |
3min和3mg |
120 |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作用。
果蝇卷翅基因A是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相同/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基因的传递(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
(3)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下图。
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上升/下降/不变)。
(4)欲利用 “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
P “平衡致死系”果蝇(♀)×待检野生型果蝇(♂)
F1选出卷翅果蝇
雌雄果蝇随机交配
F2 ?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为研究城市环境污染和A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相关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下A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可用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的含量,其中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大于/小于/等于)叶绿素a。
③进一步分析,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阶段,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增加/减少)。
(2)研究发现,与A植物共生的细菌X对受重金属污染的A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表明。
c.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从而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a.将细菌X与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共培养,得到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若干株;将等量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作为对照。
b.将上述植物在含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如图2(忽略植物体中细菌X的重量)。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③经检测,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结合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中重金属的总量较对照植物(高/低/相等)。
④综上所述,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利于/不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