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
绿萝又名黄金葛,喜湿润环境,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它的花语是“守望幸福”。图甲是绿萝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图乙为不同条件下测定的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据图回答:
(1)图甲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分别存在于 ,叶绿体中物质Ⅰ是 。与酵母菌的无氧发酵相比,图中呼吸过程中特有的步骤是 (填数字)。
(2)图甲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和消耗的物质可互为供给利用的除了糖外,还有 。
(3)图乙中限制a~b段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图乙中c点时绿萝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 。
(4)图乙中净光合速率由c点急剧下降到d点的主要原因是 ,d点时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 。
每年八月份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发现受到碰撞损伤的葡萄易烂。易烂可能与碰撞损伤引起葡萄呼吸速率升高有关。有人利用右图一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碰撞损伤引起葡萄呼吸速率升高。
(1)实验自变量: .
(2)实验假设: 。
(3)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装置图中所示进行操作,半小时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m;
第二步: ;
第三步: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n,比较m、n的大小。
(4)预期结果及结论:
如果m<n,则说明 ;
如果m=n,则说明 ;
如果m>n,则说明 。
分析下列细胞结构图、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甲是念珠藻细胞,其细胞器只有[] 。若图甲为动物细胞,不应有的结构是 (填标号),应添加的结构是 。若图甲是骨骼肌细胞,首次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其骨骼肌会感到酸痛,因为骨骼肌细胞的[] 中产生了 导致的。
(2)图甲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 ,该结构与 有关。
(3)若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乙图细胞,该细胞中含3H的物质出现的部位依次为 (填图中标号)。
(4)分泌蛋白分泌前后某些生物膜面积会发生变化,丙图中d、e、f分别代表 的面积变化,由此可以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 。
生态学者对某弃耕荒地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单位:略)
营养级 |
同化能量 |
未被利用能量 |
分解者分解量 |
呼吸释放量 |
A |
471.8 |
293 |
12.5 |
96.3 |
B |
12.6 |
5 |
微量 |
7.5 |
C |
70 |
36.5 |
2.1 |
18.8 |
(1)由表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原因是下一营养级不能获得表中的 个方面的能量。
(2)据表分析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荒地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3)调查A中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该方法的抽样原则是 。
(4)生产者的绿色吸引消费者前来捕食,这属于哪种类型的信息传递: ;体现了信息传递的 作用。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下图表示位于甲状腺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在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形成G蛋白偶联受体后被活化,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请回答:
(1)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2)图中过程①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 作为原料,催化该过程的酶是 。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
(3)过程②除了需要图中已表示出的条件外,还需要 (至少写出2项)。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4)科研人员发现有些功能蛋白A分子量变小,经测序表明这些分子前端氨基酸序列正确,但从某个谷氨酸开始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丢失,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5)图中的生物效应指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