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左传》曾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国,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杜甫诗云:“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无欲。”从中可知“鼎”在商周时代的作用是
①权力的象征 ②隐喻政权 ③食器 ④用于收藏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
|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
|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
|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常率的变化。其中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关于文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 |
| 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 | 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 |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
|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
|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
|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