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
| 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
| C.小马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
|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 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 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农耕经济的落后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 C.人口压力的沉重 |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
|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
|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
|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
|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