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
——摘摘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客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
——摘偏自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是一组有关这一体系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相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联邦德国、日、意、加、荷、比、瑞典和瑞士等),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解决世界金融危机,你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依据图片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