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
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真实意图是
A.改善中英关系,![]() |
B.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
C.恢复中英正常贸易 |
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
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农业是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 |
B.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
C.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
D.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 “家风是什么” 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 “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
A.“忠”——世袭制 | B.“孝”——宗法制 |
C.“耕”——农本观 | D.“读”——科举制 |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 |
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
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 |
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 B.革命史观 |
C.文明史观 | D.全球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