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分)玉米能传入中国的外部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
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
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
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2分)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自然就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
(3)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3分)
材料四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
向披靡”。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4)材料四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开创了地理发现时代,同时使得中华帝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郑和舰队的实力不但远远超过了亚洲各国的水师,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海军的总和。由于统治者的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新浪军事
材料二 1764年珍妮机发明和使用,使织布业明显落后。而水力织布机的出现又使纺纱业处于滞后而需要进一步的技术革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
材料三 1850~1870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3.12%,1870~1913年为2.1%;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1870年为三分之一,1900年为五分之一,1913年为七分之一;……生铁产量1890年被美国超过,1900年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不到德国的二分之一。——《世界通史》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西方世界在100年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的原因。
(3)指出材料二中英国的技术革新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的原因,这次技术变革对英国社会近代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德国迅速发展的国内有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满洲、蒙古都统俱为议政大臣。六部满人尚书也参与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较前扩大。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民政事务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会议具奏。议政王大臣只议国家典章制度及军事要务。……雍正帝削弱八旗王公权势,议政王大臣会议又被进一步削弱。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
2009年11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议会上院发表演讲
材料三英国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公布一份改革方案,以一个完全经选举产生、拥有300多个席位的美国式“参议院”取代议会上院,终结这一有数百年历史的贵族院。英国司法大臣杰克·斯特劳在2010年3月13日和14日向内阁成员征求意见后,将于数周内公布议会上院改革方案。——2010.3.21 《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理由和措施。
(2)英国议会在17世纪80年代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走上近代化的英国很长时间内仍然保持上院下院的议会形式说明了什么?
(3)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逐渐削弱而“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权力却得到加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