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知识的追求与对道德的探求应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双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远古,人类以马车或乘帆船旅行;现在,人类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全球通史》
材料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称为科学界“三钱”,科技强国是他们的信仰。

材料四:科学是探讨世界存在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追求的人来创造,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这种信念的真正的科学家……”。
(1)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的各自特点,并说明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三钱”的科学贡献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三,谈谈材料四这段话对你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却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问题:
(1)简述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
材料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节选)

(3)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邓小平理论的哪些特征?

资源开发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恢复到1600年的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突破了3亿。如何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成了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清朝政府有鼓励垦荒的政策,据估算,明末到清中期全国耕地增加50%。特别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以及天山南北、西藏和西南、台湾边疆地区耕地增加较快。但是,清代防洪问题层出不穷。乾隆三十七年的一个上谕指出,海河特有的一个临时治洪的淀泊“所占之地日益增,则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据刘玉才《传承与新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时期耕地快速增加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耕地快速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材料二:1905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说:“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去管他。……兄弟所最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地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在《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礼的演说》:“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要纳田租,不是彻底的革命。”(摘自《孙中山全集》)
(2)从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社会背景,指出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两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有什么差异?
材料三:北戴河会议作出1958年完成1070万吨钢的正式决议时,已经是8月底,全国只完成了400多万吨钢。这个指标是寄希望于大搞群众运动来完成。1958年下半年,工厂、机关、学校、人民团体、街道、人民公社,到处开办大炼钢的战场,到处是滚滚浓烟。据统计,1958年9月底,已建熔炉60万座,参加大量钢的人员5000万。12月底,所建熔炉无法统计,投入人员9000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年底钢产量超过1100万吨。后经核查,其中有300万吨土铜没有使用价值。(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分析该事件的实质。(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