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疲惫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军营 |
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B.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C.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D.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
文言文翻译
(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嵩格不予格:阻止 |
B.输赎还职输:缴纳 |
C.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
B.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
C.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冈竹楼记
【宋】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⑤,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⑥,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刳(kū):剖开。②雉堞(dié):城墙的泛称。③蓁(zhēn)莽:丛生的草木。④幽阒(qù):幽静。辽敻( xiòng):辽阔。⑤齐云、落星:与后文井干、丽谯都是楼名。⑥嗣而葺(qì)之:继续修缮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屋皆然比:到处 |
B.不可具状状:状况 |
C.亦谪居之胜概也胜:美好 |
D.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幸:希望 |
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
B.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
C.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而而已 |
D.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第一段即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 |
B.第二段作者以声写楼,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的种种别处无法领略的清韵雅趣。 |
C.第三段写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既承接了上文,又为下文张本。 |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借竹楼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繇:通“由”,自,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诗见情见:通“现”,表现,抒发 |
B.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坐:连坐 |
C.勃往省,度海溺水省:探望 |
D.至勃,沆然不辞辞:推辞 |
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才情过人,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
B.王勃浮躁浅露。因写《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补虢州参军,他杀死官奴,其父受到牵连,被贬为交址令。 |
C.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因为他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
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如卢照邻,而胜过王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威将军吕蒙病笃 笃:忠诚 |
B.伺间攻破两屯伺:趁 |
C.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由是:因此 |
D.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督:统帅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B.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C.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D.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