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协调会的外方代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代表。温家宝说,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各国发展和人类生存,需要全球合作应对。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材料,运用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如何制定政策措施。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反腐败:开弓没有回头箭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无退路,“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惩治腐败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由于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反腐工作就将半途而废,因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开弓没有回头箭。
阅读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反腐影响经济发展。试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反腐败的依据。并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相关知识,谈谈反腐败的意义。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广泛收集民意和征求各民主党派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全会明确,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结合材料二,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谈谈出台《决定》的方法论依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发现,我国230万个村庄中,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左右减少到如今的2000多个。江西历史文化悠久,古村落遍布江西各地,著名的就有安义古村、婺源古村、乐安流坑古村、兴国县三僚村等,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些古村也在慢慢的衰落。
材料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保住了这些古村落就可能保住了凝结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保住了传统民俗民风的“活态体现”。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古村落是中国文化“压箱底”的宝贝。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千万不要在我们有机会认真读懂它之前就让它永远消失。
(1)联系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对古村落进行保护。
材料二: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加快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十七大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十八大提出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部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地方步子走得太快,甚至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党和国家及时纠正,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逐步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农民工获得市民待遇,坚决反对急功近利,超越实际的做法。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经济发展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应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2014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

材料一: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重大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材料二:但同时也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和谐的音符,如:2014年8月,上海东方卫视曝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连锁企业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使用过期劣质肉的震惊黑幕。上海食药监管部门已经查封供应商。并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发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各地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的应急预案,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理由。

2015年1月8日至11日,玉溪多地降雨降雪,截至1月11日,根据统计,此次玉溪雪灾共造成13232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855.4公顷,其中绝收面积有296.06公。这些年来,像水灾、旱灾、风暴等自然灾难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端事件,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害。这是大自然发怒的一面。有时,当这些灾难来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难以想象的画面。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为赢得发展新优势,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国家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努力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向改革要动力。
(2)请指出材料二中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措施所蕴含的辩证法道理。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可以说,“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科学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可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似乎还不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要给企业松绑,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从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不好使了到市场主体呼吁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应各归其位,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阐释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的原因。
(3)综合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以“如何适应新常态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