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战以来,世界上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的组织。下列是当今世界影响巨大的国际组织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出三个你最熟悉的国际组织的序号及名称。

(2)二战后出现哪三大世界经济支柱?它们的成立有何积极影响?
(3)20世纪末以来中国加入了以上哪些国际组织?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中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相比其他人来说更接近于欧洲启蒙思想,这位思想家是谁?简述他的早期民主思想内容。
(3)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 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1932年发表于《申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与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
——1796年9月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的《告别词》
材料二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原则。
——百度百科《美国中立法》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在二战前夕有何具体表现?带来了何种恶果?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外交态度发生何种变化?该变化对二战中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各有何影响并说明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909年,由严复翻译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名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第七分册(也是最后一册)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清政府)法与令如猬毛而起……(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非徒司法折狱之有术……有辩护之律师,公听之助理,抵暇蹈隙,曲证旁搜。——严复译《法意》(《论法的精神》)序言
材料二律之所定为罚锾者,贫富皆罚……惟教育深,故虽细民知自重,知自重,故示之以辱,其效深于以刑也。……自天子至于守宰,皆以一身而兼刑、宪、政三权者也,故古今于国事犯无持平之狱。——严复译《法意》
材料三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格扞芜梗(荒芜阻塞)者势也。……往往见外国一二政利,遂嚣然欲仿而行之,而不知其立法本原之大异。
——严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严复翻译《法意》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严复的法制思想,并逐一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