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①线为晨昏线,①线中的B点纬度值最大,②为纬线。A地地方时数比C小6小时,B地经度为45°E。回答各题。
此天D点的夜长为
| A.6小时 | B.16小时 |
| C.18小时 | D.8小时 |
此时刻,新的一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大约为
| A.5∶7 | B.7∶8 |
| C.7∶12 | D.1∶8 |
该图是我国农牧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21-23题。
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
|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2008年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
|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 D.黄淮地区的洪涝 |
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
| B.增大牧场中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
|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
|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8—20题。
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
|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
|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
|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
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
| C.热量丰富 |
|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
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读“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回答16-17题。
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 B.地理信息系统 |
| C.全球定位技术 | D.计算机技术 |
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在城市管理中广泛应用,其应用方面有
①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②城市环境管理③城市规划④卫生救护⑤物流
|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⑤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⑤ |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13-15题。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
| A.冬小麦和高梁 | B.春小麦和玉米 |
| C.甘蔗和甜菜 | D.谷子和大豆 |
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 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 |
|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
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
|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
|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
|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1~12题。
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 B.调节气候 |
|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D.美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