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温家宝总理强调,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握承东启西的优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发展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优质型经济,实现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摆在首位,着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1)联系哲学道理,说明中部地区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摆在首位”的理由。
(2)从历史上看,中部地区在各方面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使中部地区发展逐惭滞后。结合材料中的原因分析,谈谈应坚持怎样的哲学思想指导实现“中部崛起”。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但若单一无变化,万事万物就会停滞不前。正如声音单调不好听,颜色单一无色彩,一种味道就没有滋味。
从这段古语中,我们能否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还不是法定假日。为了让市民能在中秋节回家与亲人团圆,潍坊市政府将公休日作了调整,2007年中秋节放假一天。中秋节放假,不仅体现了该市政府的人性化管理。而且也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试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潍坊市政府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了对外来文化应该发扬“拿来主义”,实质上也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
(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何本质区别?
(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齐鲁,风扬天下”。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徽《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表意泰山,体现山东;中间一座高峰,寓意先进文化,又暗含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泰斗地位。彩虹当空舞,鸟儿振翅飞,黄河水滔滔,三者的形态巧妙融合,象征着山东文化灿烂缤纷、源远流长,更预示着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空飞越,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煌煌诗作《诗经》中,赫赫有述我齐鲁人文风情的《齐风》和《鲁颂》。现代与远古相对接,美术与文学相碰撞,产生了文博会会徽响亮的名字——《齐鲁风》。《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
(1)文博会会徽《齐鲁风》的设计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2)《齐鲁风》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苗登宇、副教授孙大刚等创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创作源于文化创作者的想象。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做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博采众长”,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