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 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
|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 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
“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
|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
|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
|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
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
|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
|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
|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大清国民普遍存在一种轻视日本的虚骄心态,幻想借机重新崛起。正如《申报》当时报道:“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与上述心态形成无关的是()
| A.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不了解 |
|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陆海军 |
| C.天朝上国思想 |
| D.瓜分犴潮加深了民族危机,大清国民复仇心切 |
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 |
| 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 |
| 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 |
| 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