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凡带有创造性的“见”,都是直觉。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两忘而一致,情趣与物态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人与物交融,这种现象称为“移情作用”。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中发展,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美好绝妙的诗句来自诗人的直觉,是生生不息的。
就诗的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重演,欣赏也不会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宇宙与人类生命,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
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即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
生命痛苦的救星是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越地位,超然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外在的光怪陆离,大可赏心悦目。
尼采根据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象得解脱”之说。
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和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美人,酣醉于狂歌曼舞。
苦痛是狄奥尼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借他的光辉而显现形象,他怡然泰然地在静观自得,当一切“变化”在取得“形象”之时,就注定成了“真如”(回到本来面目)。
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图画与雕刻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这种冲突的奇迹。
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照临狄奥尼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摄于意象,痛苦赋形为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象解脱”的一条路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于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
尼采虽然专指悲剧,但也可适用于诗和一般艺术。
一般人感受情趣对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于感受情趣之时,却能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一般人的情绪有如雨后行潦,夹杂污泥朽木奔泻,来势浩荡,去无踪影。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
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悲一样相化,所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
(选自朱光潜《诗论·诗与直觉》,有删节)
下列关于“诗的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这种境界被“直觉”见出后,会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
B.用“直觉”能“见”出诗的境界,凡是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的境界,都不能成为诗的境界。
C.情和景的契合就形成了诗的境界。诗人或读者在写诗或读诗时,如果做到情景相生,物我两忘,就会创造出诗的境界。
D.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意象,没有经过诗人或读者的凝神观照,不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就还不称为诗的境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是“直觉”都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这种“直觉”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而达到豁然贯通,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B.如果从情和景的契合境界看,欣赏一首诗和创作一首诗使并没有区别的。因为欣赏一首诗就是再创造一首诗。
C.对人类所含有的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诗人能很冷静地把意志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诗人的情绪好比冬天深潭的积水,能在诗的境界中,将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将可喜与可悲一样互相转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求与情感是一切苦恼悲哀的源头。为了从这种苦恼与悲哀中解脱,需要将意志外化为意象,从而取得超越地位。
B.悲剧是希腊人以艺术观点在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是希腊人把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的一条路径。
C.一般人感受情趣时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在感受情趣之时,却必然会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现实世界和诗的境界是不同的,现实世界处处都是冲突;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所相冲突者却相安无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夹雪
刘正权
雨夹雪,半个月!
爹放下收音机对我说:“你把砍刀给我寻出来,我明天上山打两担柴,天气预报说了,后天有雨夹雪。”
我们这地方气候很特别,一热热个死,一冷冷个死,好多年不下雪了,陡然来十天半个月的雨夹雪,会把人冻苕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烤火,乡里人不习惯捂被窝。
烤火就得上山砍栗树棒子,现在都用液化气做饭炒菜,谁家还备有柴禾。好在村后就是山,山上杂树多,封山育林这么多年,人们的砍刀都生锈了。
爹吩咐完我,跟着冲厨房打了声招呼,我出去转转,晚饭不要等我!
“转转?你当你还是村长啊!”爹愣了一下,爹才想起自己旧年里已下了台,不该操这份心了。
爹嚅动嘴巴:“我也就顺便跟大伙说说,这雨夹雪的天气没火烤很难熬的!”
“是你的村长后遗症难熬吧!”娘不依不饶地损了一句,也是的,娘有太多的牢骚,自打爹当村长起,家里地里就没伸过一根手指头,还落背后叫村民骂。
可爹还是出了门,娘在厨房里使劲捣了一锅铲骂道,贱!天生的贱命!回头又冲我说:“不等他了,吃饭!”
吃这么早的晚饭?我知道娘是故意难堪爹,爹不当村长了,谁还管他晚饭,眼下的人,势利得很!
爹是裹着寒气进的门,倒春寒的前兆呢,爹使劲跺了跺脚,他的老寒腿这会肯定疼得不行。
我问爹:“吃晚饭没啊?”
爹说,“家家忙着寻砍刀呢,没空吃!”
娘把留在锅里的饭菜狠狠墩在爹面前,爹苦笑了一下,没作声,埋头呼呼吃起来,吃相很狼狈,没一点村长风度。
像是为自己补过似的,爹二天大清早就背好绳索拎上砍刀就出了门。
我吃完早饭后好久,才见村民三三两两结伴上了山。也是的,两担柴,好弄,栗树棒子熬火,十天半月很好打发的。
我坐在门口看书,还有个学期就高考,我压力很大,爹娘只准我看书,别的什么也不许我插。不到中午,有人挑了柴禾三三两两回来了,娘在门口搓了搓围裙,不说话,脸上比天上还阴。
我躲进屋里看书,不看天,看天我担心爹的老寒腿,也不看娘,看娘我害怕娘的刀子嘴。
爹到底回来了,都下午二点半了。爹挑着一担柴禾,却是一些荆条枝子,这哪是烤火的柴啊,生火还差不多。
我问爹饿不饿,爹偷眼瞅着娘的脸说不饿不饿,农村的饭两点半,正是时候呢!爹卸柴禾时明显趔趄了一下,是饿得没劲呢,还是老寒腿打颤呢,不得而知。
娘说,山上栗树都死绝了吧!
爹说,没呢,多了去!
娘一叉腰,那你咋半天工夫没弄回一根?
爹低下头,声音一点也不像当过村长的人。我疏道呢,山路几年没人走,让荆条枝儿封住了,不疏一下,进不去啊!
难怪爹挑回一担荆条枝儿,他忙着疏道,人家砍栗树棒子,等疏通了,近处的也让人砍完了,爹只能担回一担荆条枝了。
娘把荆条枝往外一扔,拍着大腿埋汰了爹一通,比头天晚上的磨刀声还响亮。
雨夹雪说来就要来了!我早早捂进了被窝,读书养成的习惯。天亮时我起床跑步,也是读书养成的习惯,却被门外吓了一跳,一大堆栗树棒子堵在门口。
喊娘,再喊爹,爹眼里泪花直闪,我说没错吧,村里还把我当好亲待呢。
娘一撇嘴:“瞧把你能的!”眼圈儿却红了许多。我挺不解地说,“不就一堆栗树棒子吗,把你们美气的!”
爹说:“你娃懂啥,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娘舅无好亲!”
这回娘没对嘴,娘抬头看天,天上果然下起了雨夹雪。
“爹”头一天晚饭没赶上吃,转天午饭又延误了很长时间,文章先用“苦笑”,后用“偷眼瞅着”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爹怎样的心理?
“吃这么早的晚饭?我知道娘是故意难堪爹,爹不当村长了,谁还管他晚饭,眼下的人,势利得很!”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娘在门口搓了搓围裙,不说话,脸上比天上还阴。
(2)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娘舅无好亲。
请概括文中“爹”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雨夹雪”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除了华夏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决定,还有其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是与祭天结合,敬天祭祖、崇拜神灵,成为一种礼制。《礼记·玉藻》正义引用郑玄之言:“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晚服之事也。”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这记录了当时天子大祭时所穿服饰的形制,即头戴饰十二旒的冠冕,每旒要以五彩丝线穿玉,前后下垂齐肩,身穿天子专用的龙袍,然后才可以祭祀天帝宗庙。
周代的礼仪,多出记录了敬天崇神的服饰规则: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这就规定在这个月令里,尽量减少妇女劳务,严格禁止妇女过分地妆扮修饰,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因为所有这些都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所以不得有误,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的服饰首先是关系到崇敬天地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神通过特定的服饰和一定的仪式与人相连。可见当时的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也就是周礼中问什么对人们衣着服饰有着详细而又繁琐的规定的原因了。
这里,“别禽兽”的“衣”与人逐渐统一,且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化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衣”,这样,服饰便进一步由“天”“人”合一的中介,一变而为人的符号化指意,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与祈福,从而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此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国家的需要,改造或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所以从汉代起,封建帝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虔诚的祭天仪式合为一体,相提并论,从而使服饰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后代统治者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在大一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统摄下,中国的舆服制度虽历代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追求森严的等级和尊卑的秩序为其主要目标,而这种追求又是以根本上寻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间的具象化为其深层意蕴的。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文章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古代服饰文化注重特定材质和颜色,讲求等级秩序的原因理解的一项是()

A.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服饰上便对色彩、样式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
B.古时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山间河谷枝条随处可见,葛藤纵横交错且其纤维细长柔韧,适宜纺织编织,制成的麻衣“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C.中国服饰质料上以葛藤丝帛为主的特征,不仅在外观上使人类和大自然亲密与共、和谐相处,而且在内蕴上也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D.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其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古代妇女在季春之月都被严禁过分地妆扮,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B.周代以后的统治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改造并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
C.《礼记·玉藻》引用郑玄的话,说明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D.服饰与人逐步融合,并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媒介,又一变而为象征人的身份、地位等的社会化符号。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男孩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他的父亲也这样问。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小屁屁洗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早饭留在餐桌上。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如果不是公休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
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的父亲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隐身人”的出现对巴顿产生了哪些影响?
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摸了摸:
(2)摸了一下:
巴顿为什么“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隐身人”的真相呈现前,小说做了哪些铺垫?
小说结尾处,巴顿的脸上为什么淌满了泪水?你体悟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康德在谈到美的特性时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感性美中的感性形式总是个别的,因而也是有限的。而人的自由本质总是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人的精神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有限朝向无限的发展过程。通过理性所获得的概念、理念,是一切有限的感性东西的概括,因而也是无限的。这样来看,美之为美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把握无限的、理性的东西。法国17—18世纪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布瓦罗认为,美必须表现人性中理性的东西,亦即普遍永恒的东西,美要创造‚典型‛。西方美学由此进展到属于理性美范畴的典型美。典型美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比感性美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可以吸取西方关于典型美研究的有益成果,但并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西方之后片面地研究典型美,因为西方的典型美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把人的自由精神境界放在超时空、超感性的概念王国,造成了美和自由的抽象性。即使西方现当代美学也反对这种传统审美观的抽象性。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就是这种反传统观点的重要代表。
海德格尔强调,在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的大统一体中,任何一物都是其显现的、出场的方面与其隐藏在背后的、不出场的方面的统一体。审美意识(诗、艺术品)通过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背后不在场的东西,由‚显‛见‚隐‛,进入无穷无尽的隐蔽领域。这就是审美、艺术创造出的令人玩味无穷、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世界。海德格尔对他的‚显隐说‛所作的详细分析,指明了‚显隐‛的审美意识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对象性关系、功用关系。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显隐说‛,与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隐秀说‛所讲的意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颇相类似。包括‚隐秀说‛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更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亦即通过在场之‚象‛,显现出‚象外‛未出场的境域,从而体味到一种不分人我、‚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的美。当今之世,我们既需要‚澄明之境‛的美,也需要‚天人合一‛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包含‚民胞物与‛的思想:‚民胞‛,即人与他人平等互爱;‚物与‛,即物不仅仅是人所使用的对象。这正是针砭时弊之所需、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之所需。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我有时甚至觉得,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
(节选自张世英《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有删改)
下列对于“美在于声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表明“美在于声色”的内涵式超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
B.声色之美是对人生低级欲望的超越,如果注重于形式、注重于实物,而不思超越,就无美可言。
C.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美在于“自由”,它能解放人的心灵,给人以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愉悦感。
D.“美在于声色”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理性美,就是在感性形式中体现理性概念——“典型”,亦即布瓦罗所认为的“普遍永恒的东西”。
B.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强调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由“显”的东西可见“隐”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
C.中国传统的“意向说”与“隐秀说”相类似,都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
D.作者并不否认美学应该联系现实,但更强调美要高于现实,认为当代美学应追求以超越功利为本质的具有高远精神境界的美。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