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城市的发展尤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景德镇素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 “共计一环工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万历年间(1573~1620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伴随着18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材料二: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东京社会风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新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政策,动员国人学西方。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政府制定了行为规范条例,通过天皇“垂范”和媒体的宣传倡导,要求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逐渐“欧化”。……随后,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等级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即宣布 “断发脱刀”。1883年在东京银座大街建成英式建筑“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用于招待西人和本国达官贵人,举办的所有社交活动均按西方仪式。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时期,画家放弃了自己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全盘学西人。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绶带,俨然洋人。一时间,“欧化”铺天盖地。福泽谕吉描绘当时的情景,称欧美文明“如火燎原,旧文明一扫殆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结合材料三中日本东京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日本“新政府”推行的相关政策,并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深圳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重要贡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有“丝国”之誉。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器大国”。
请回答:
(1)简述这两种工艺品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2)这两种影响巨大的工艺品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

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户数
i00 808
38 618
9l 129
46 116
4l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