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疆、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务本”思想的区别。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世界史中,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学。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宁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l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