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勃传(节选)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汎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属文( ) ②不易一字( )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请你用“/”在相应的位置将其标示出来。
都 督 怒 起 更 衣 遣 吏 伺 其 文 辄 报
3.都督开始为何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何改变了态度?
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夏水襄陵
(2)林寒涧肃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内容理解。
(1)认真阅读全文,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
C.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D.文章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
(1)林壑尤美()(2)山行六七里()
(3)晦明变化者()(4)修既治滁之明年()
(5)窈然而深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
D.甲、乙两段花大量笔墨描写山泉,绘声绘色,细腻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结合乙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 景公:齐景公。 ②霁 (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 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
⑶公被狐白之裘 ()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 |
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 |
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 |
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之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尤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钱币乞之以告富者 | B.邑人奇之于舅家见之 |
C.父利其然也其一富 | D.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 |
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父利其然也 ②欲买舟而下
③贫者语于富者 ④越明年都有关于故事结果的语句,找出来并翻译。
甲:
乙: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试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勤奋、成功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共lO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二)(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①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②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选自《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骜”同“傲”②霸王:霸王的事业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段(一)作者回忆了三件往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请根据全文回答。
文段(一)中的刘备与文段(二)中的齐桓公有何共同点?请结合选文两人事例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