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几乎每十年国家,每个领域都有突出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
示例: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苏俄)是“走向强国的时代”;30年代的美国是“战胜危机的时代”;40年代的世界是“战争的时代”… …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0年代的苏联(苏俄)为走向社会主义强国进行过哪些探索?
(2)30年代的美国“战胜危机”的措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3)40年代的世界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4)仿照“示例”中表述时代主题的方法,概括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格局”和“80年代的苏联”的时代主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盖棺尚未定论。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80字)。
材料一:学者翁飞指出: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
材料二:凤凰网专栏作者王龙说: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
材料三: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一书中写道: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从右图可以看出,1921年后俄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年前后其经济政策有何变化?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的思路好在何处?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3)造成美国出现"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的?
材料四: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4)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自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南海主权争端加剧,"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高之国博士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兴盛、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于我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证明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2009年《环球》杂志有文章称:____________(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2)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事件?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主要原因。
材料三:2009年《国际先驱导报》杂志有文章指出:海权观影响海域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4)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过:"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中,列宁承认犯了错误,后来他是如何纠正"错误"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新"在哪里?
(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这次讲话促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综上所述,你有什么认识或感悟?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的殖民地……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英国统治者哀叹:"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在我们的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英国政府感到,"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不行的",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1)材料一中,英国主要通过什么手段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简要分析"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所产生的影响。
(2)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材料二中的两位人物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3)材料三中,英国统治者的哀叹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