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合作加强 | 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
| 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 D.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 |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 C.社会主义制度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
|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
|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
|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C.民主与科学 | D.经世致用 |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产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参加的历届博览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②北洋军阀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开辟世界市场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