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
A.德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 B.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
C.法西斯集团内部开始瓦解 | D.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
章开沅先生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
A.民主政治的追求 | B.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
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 | D.个人命运的选择 |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
B.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
C.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
D.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
工业革命完成后,流行一种思潮,在文学上主张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重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画法上不像前人那样精雕细琢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下列文学作品不符合这种思潮的是
A.《安娜·卡列尼娜》 | B.《欧也妮·葛朗台》 |
C.《美国的悲剧》 |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中指出:“事实上,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在新科学新知识触发下发生的技术大改造,而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用于生产,使生产突然间发生飞跃。这使人们感到,工业革命在这时发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过去缺乏应有的知识,也不是由于生产没有发展的潜力,而是由于社会故意压制生产,不让它得到应有的发展。”作者意在说明()
A.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B.社会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 |
C.生产经验的积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D.科学理论可以转化成技术运用于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