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 B.君主批判思想 | C.自由平等思想 | D.重农抑商思想 |
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这一记载说明 (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
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
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
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 |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
C.物流通畅的草市 |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
A.中原市场繁荣 | B.驰道、驿站通畅 |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 D.工商业市镇兴起 |
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汉代长安 | B.唐代洛阳 |
C.北宋东京 | D.元朝大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