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B.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实际权力 |
C.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今日地方一有事故,内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曰:‘伤洋乎?’不问民。”文中的“今日”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签订之际 | B.《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
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以下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30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 B.50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C.70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 D.90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