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三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三,格老秀斯和《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或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试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的直接原因。
它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1:美国人使自己拥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自由、平等,不仅在法律面前平等,而且在机会面前平等,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利。……当英国统治者将本土不征收的税收强加给殖民地时,美国人民对此就越觉得不可忍受,于是他们革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制度,而不仅仅是进行了一场独立战争。
——茅琦《历史的边际与坐标》
材料2: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3:制宪会议取得制宪的任务,不是基于人民的创意或同意……而是由于会议中代表自己的决定。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的产生,不是出于人民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定出来的新宪法也未交人民表决。
——《高中历史教学用书》
(1)材料1中“新的社会文化制度”是指什么?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2中美国宪法“将……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请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说明(4分)
(3)分析材料3,有人据此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1)材料一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存在着“权力制衡”,除了文武制衡,还有行政与监察机构的制衡,行政机构之间的制衡,地方官员之间的制衡等。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在上述四位皇帝中任选二人分别在文武制衡、行政与监察制衡方面加以说明。
(2)上述四位皇帝在权力制衡方面还表现在相权的处理上,他们采取措施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权力制衡”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8分 )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分析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结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